善用数字技术,为中小企业“造血”“输血”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没有税务数据的信用模型就像B超,有了税务数据的信用模型就相当于CT,可以更直接、精准、及时反映‘企业画像',有效增信。”市人大代表马梅用一个直观对比,直指中小企业在面
“没有税务数据的信用模型就像B超,有了税务数据的信用模型就相当于CT,可以更直接、精准、及时反映‘企业画像',有效增信。”市人大代表马梅用一个直观对比,直指中小企业在面对资金信贷痛点时,政府或可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昨晚举行专题审议。在“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本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会上,不少代表都聚焦同一个话题:中小企业与数字化转型。大家纷纷表示,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不该成为数字技术的淘汰者。反之,如何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实现自我“造血”,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好为中小企业“输血”,更应该被关注。
要“做CT”而不是“做B超”,让数据更好服务中小企业
我们身处的上海,每千人拥有企业107.4户——这是市市场监管部门最新提供的数据。马梅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但不少企业在资金信贷上处于劣势地位,未来,依托信用信息数据来提供贷款,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信用信息数据是否精准,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信贷成功率。马梅发现,在信用贷款的模型建设、场景应用方面,不少金融机构和专业信用服务机构都认为,税务数据是一个关键项,但目前税务数据和信用数据有所割裂,让“企业画像”有些雾里看花。
“我认为,要尽快落实税务数据向本市信贷平台共享,更好服务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中小企业。”马梅建议,这需要打通税务数据的断点,推动大数据中心与信贷平台共享。当前,市税务部门已经向市大数据中心提供了包括纳税数据、企业违法违章信息、发票信息等企业基本信息,这些税务基础数据有落地,但还没有纳入应用范围。此外,她也建议发挥上海公共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作用,以提供更加稳定、高质量的服务。
靠“输血”也要靠“造血”,为中小企业解决“数字化焦虑”
接着马梅的话题热度,市人大代表韩若冰抢过话筒,他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自我“造血”,解决“数字化焦虑”的问题。
“数字化浪潮袭来,数字原生企业迎来发展机遇,数字移民企业面临关口考验,数字‘难民'企业可能会被淘汰。”韩若冰用一句调侃,点出了中小企业的困境:它们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压力和挑战非常大,受限于缺乏转型资金、整合能力等,面临着“转型找死,不转等死”的困境,“数字化焦虑”是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状态。
韩若冰对此提出建议,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发挥上海“一网通办”以及中小企业服务网络优势,开展线上线下面向实体经济企业管理者在数字化领域的教学培训,同时,建议市、区各级政府设立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探索税收抵扣政策,鼓励更多优质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当中小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后,则应在政府采购、社区购买服务等方面加以倾斜,帮助它们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好“造血”。
市人大代表薛侃在走访企业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部分中小企业在数字化改造中有动力却没能力,面临“成本高、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情况。比如,杨浦区有一批现代设计产业,多数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对应的数字化软件。他认为,应引导优势大企业以及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提供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作者:徐晶卉
编辑:范家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中国输血杂志》 网址: http://www.zgsxzzzz.cn/zonghexinwen/2022/012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