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如何从输血到造血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聚焦两会 奋进新时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展望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也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
聚焦两会 奋进新时代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展望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也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
在这样的时刻,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对新一年的各项工作作出部署,凝聚起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人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两高”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外商投资法草案,审议通过了其他报告和事项。政协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关于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席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两高”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讨论外商投资法草案;审议通过了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政治决议等决议和报告。
疾风知劲草。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有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在新征程上,只要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上下同心、攻坚克难,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阶段性任务,用辉煌的成绩为祖国70周年献礼。
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如何从输血到造血
乡土还能重建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处境的特征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前者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而后者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们享受着丰裕的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我们还愿意回到乡村吗?还愿意以建设城市的热情重建乡村吗?
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看来,除了乡村的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二大难题在于缺乏有造血机能的产业,以及因产业扶贫不精准,而导致的利益连接机制“扭曲”。
“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现在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好。我很担心,很多地区脱贫以后,国家扶持的政策和项目会逐步减弱,虽然说了‘扶上马,送一程’,但也会担心脱贫后项目覆盖会被弱化。如果这些贫困地区没有形成可持续的造血机能,脱贫后会难以为继。”刘旗对《经济》记者说出了心中的担忧。
乡村的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一样需要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不过,我们仍面临诸多困难。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发言时指出,目前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还不牢固,不少地方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活,融合程度低。农村产业小而散,全产业链条有待延伸贯通。一些地方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将休闲农业简单等同于三产融合发展,一哄而上、千村一面的现象比较突出。
让文化振兴变成事业
“做了这么多年的旅游,现在才发现以前确实缺少灵魂。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为文化旅游部虽然时间不长,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文化有了载体,旅游有了灵魂’。”刘旗风趣地说。
“乡村文化振兴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太重要了。若不振兴乡村文化,很多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只要能想尽一切办法,把人才引回来,乡村才会有文化,振兴就有希望。”刘旗坚定地说。
“大家已经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会把所有的精力聚焦在乡村之外。其实,乡村本身有很多机遇。大家若能有意识地保留乡村文化,说不定几年后,就是一种资源。”长期从事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陆益龙告诉《经济》记者,我们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乡村的文化振兴与市场融合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
“不过,说实话,大部分留在乡村的人缺少文化,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城里派去的干部帮他们干。一旦这些干部撤走了以后,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刘旗认为,用文化沁润人心才是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钥匙。
在深山闭塞、交通不便的区域,若想帮助人们脱贫,文化扶贫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去年在文化扶贫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重庆与山东合作举办了‘彭水苗绣’非遗扶贫培训。这次共培训了46名学员,其中建卡贫困户26名,留守妇女及刺绣爱好者20名,培训结束后,学员全部掌握了刺绣基础技能,35名学员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月收入均在1800元以上。”刘旗说。
文章来源:《中国输血杂志》 网址: http://www.zgsxzzzz.cn/qikandaodu/2020/1209/430.html